5月29日,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,万其珍(左一)撑船摆渡过河。 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)
“老万,过河!
“来哒!”竹篙轻点,船离码头,再往河底一撑,船头已调向对岸,79岁的万其珍一天的摆渡工作便在这清晨的吆喝声中开始了。
只因祖父一句承诺,建始县三里乡村民万其珍在大沙河渡口义渡26年,风雨无阻,分文不收,续写万家祖孙144年的“百年义渡”传奇,被誉为“信义艄公”。
“过去高峰期,一天有近200人过河;现在,每天仍有20多人过河。”6月6日,万其珍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,大沙河村和渡口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:敞亮的公路修到河边,渡口旁修建了旅游公厕,村民开起农家乐,昔日偏僻的渡口如今成了人们了解义渡精神的旅游打卡地。
一份承诺,百年义渡
万其珍从小生活在大沙河,跟着父亲及叔父学到了一手娴熟的摆渡技术。1995年,他从叔父手中正式接过篙杆,也接过万家的承诺。
1877年,万其珍祖父万作柱带着家人,从监利逃难至建始。初到大沙河村,万家被当地世居乡邻接纳和接济,得以安家落户。这让万家人总想“为乡亲们做点什么”。
绵延群山间,大沙河穿村而过,将村子一分为二,村民家住此岸,田在彼岸,生产生活除了绕行几十里山路,就只能渡河。
深谙水性的万作柱看到许多村民自造木筏过河,常有人落水,便卖掉家里肥猪,打造了一条木船进行摆渡,还许下诺言:船一天不停,钱一文不收。
万作柱去世后,万其珍父亲万述材顶了上来。父亲去世时万其珍还小,这时叔父万述荣接力义渡。
“答应了乡亲们,就要负好这个责。”和祖辈父辈们一样,无论酷暑寒冬、刮风下雨,还是深更半夜,只要有人喊一声“过河”,哪怕只有一个人,万其珍也会起身摆渡——“只能船等人,不能人等船。”最忙时,他一天要撑船50个来回。
“一天过一百次河,他也不觉得麻烦。”当地村民崔祝清说,全村1096人几乎都坐过万其珍的船,万其珍渡船舒缓有力,不急不躁,稳当的个性赢得乡邻好口碑。
自接过义渡篙杆,万其珍的生命便与渡船系在一起。26年间,他撑坏3只船、几十把竹篙。难得的是,虽然大沙河水时而浅约数尺,时而深过几十米,但万家撑船144年来,从未出过一起安全事故。
助乡亲们走上致富路
百年一诺,万家人从不收费,如何生活?
大沙河村的村民们见万家义渡分文不取,十分感激,就在渡口旁划了几亩地,一来方便万家摆渡,二则可让他们养家糊口。
多年前,建始交通部门允许渡口每人每次收取3元至5元摆渡费。有人按客流量算了一笔账,认为万家发财的机会来了。而万其珍觉得,祖上遗训代代传下来,不能把规矩坏了,“祖上说过的话要算数!”
2006年,万其珍不小心滑倒,摔坏胳膊。在外打工的大儿子万芳权火速赶回来,接过篙杆。万芳权就这样成为了万家义渡的第四代传人。
“祖辈父辈们摆渡是报恩、是坚守,如果能将乡亲们‘摆渡’上致富路,更是义渡精神的一种延续!”万芳权说。2017年,他利用空余时间,牵头成立专业种植合作社,引进新品种蜜薯。目前,蜜薯种植合作社发展到240多户、400多亩,其中50多户贫困户走上致富路。
“诺重如山,信义为先。小时候,爷爷经常给我们讲义渡故事,手把手教划船。”在恩施县城做汽车修理工的万秋林是万其珍的孙子,今年26岁。他说,“如果有一天父亲老了,爷爷划不动了,我将成为万家第五代摆渡人。”
近年来,万其珍先后被评为“中国好人”、湖北省道德模范、全国“诚信之星”、首届“中华十大信义人物”……载誉归来,他仍是河边摆渡人。只要身体允许,万其珍仍坚守渡口,一听到村民的呼唤,就像接到命令的老兵一般,“噌”地站起身,解开船绳,起篙撑船。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翟兴波 通讯员 张国帆 熊桂玉 朱扬)
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凯发k8官网下载苹果客户端的技术支持:荆楚网 027-87238963
投稿邮箱:hbwmwxxbs@vip.163.com
"));
发表时间:2021-06-16 来源:湖北文明网
5月29日,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,万其珍(左一)撑船摆渡过河。 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)
“老万,过河!
“来哒!”竹篙轻点,船离码头,再往河底一撑,船头已调向对岸,79岁的万其珍一天的摆渡工作便在这清晨的吆喝声中开始了。
只因祖父一句承诺,建始县三里乡村民万其珍在大沙河渡口义渡26年,风雨无阻,分文不收,续写万家祖孙144年的“百年义渡”传奇,被誉为“信义艄公”。
“过去高峰期,一天有近200人过河;现在,每天仍有20多人过河。”6月6日,万其珍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,大沙河村和渡口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:敞亮的公路修到河边,渡口旁修建了旅游公厕,村民开起农家乐,昔日偏僻的渡口如今成了人们了解义渡精神的旅游打卡地。
一份承诺,百年义渡
万其珍从小生活在大沙河,跟着父亲及叔父学到了一手娴熟的摆渡技术。1995年,他从叔父手中正式接过篙杆,也接过万家的承诺。
1877年,万其珍祖父万作柱带着家人,从监利逃难至建始。初到大沙河村,万家被当地世居乡邻接纳和接济,得以安家落户。这让万家人总想“为乡亲们做点什么”。
绵延群山间,大沙河穿村而过,将村子一分为二,村民家住此岸,田在彼岸,生产生活除了绕行几十里山路,就只能渡河。
深谙水性的万作柱看到许多村民自造木筏过河,常有人落水,便卖掉家里肥猪,打造了一条木船进行摆渡,还许下诺言:船一天不停,钱一文不收。
万作柱去世后,万其珍父亲万述材顶了上来。父亲去世时万其珍还小,这时叔父万述荣接力义渡。
“答应了乡亲们,就要负好这个责。”和祖辈父辈们一样,无论酷暑寒冬、刮风下雨,还是深更半夜,只要有人喊一声“过河”,哪怕只有一个人,万其珍也会起身摆渡——“只能船等人,不能人等船。”最忙时,他一天要撑船50个来回。
“一天过一百次河,他也不觉得麻烦。”当地村民崔祝清说,全村1096人几乎都坐过万其珍的船,万其珍渡船舒缓有力,不急不躁,稳当的个性赢得乡邻好口碑。
自接过义渡篙杆,万其珍的生命便与渡船系在一起。26年间,他撑坏3只船、几十把竹篙。难得的是,虽然大沙河水时而浅约数尺,时而深过几十米,但万家撑船144年来,从未出过一起安全事故。
助乡亲们走上致富路
百年一诺,万家人从不收费,如何生活?
大沙河村的村民们见万家义渡分文不取,十分感激,就在渡口旁划了几亩地,一来方便万家摆渡,二则可让他们养家糊口。
多年前,建始交通部门允许渡口每人每次收取3元至5元摆渡费。有人按客流量算了一笔账,认为万家发财的机会来了。而万其珍觉得,祖上遗训代代传下来,不能把规矩坏了,“祖上说过的话要算数!”
2006年,万其珍不小心滑倒,摔坏胳膊。在外打工的大儿子万芳权火速赶回来,接过篙杆。万芳权就这样成为了万家义渡的第四代传人。
“祖辈父辈们摆渡是报恩、是坚守,如果能将乡亲们‘摆渡’上致富路,更是义渡精神的一种延续!”万芳权说。2017年,他利用空余时间,牵头成立专业种植合作社,引进新品种蜜薯。目前,蜜薯种植合作社发展到240多户、400多亩,其中50多户贫困户走上致富路。
“诺重如山,信义为先。小时候,爷爷经常给我们讲义渡故事,手把手教划船。”在恩施县城做汽车修理工的万秋林是万其珍的孙子,今年26岁。他说,“如果有一天父亲老了,爷爷划不动了,我将成为万家第五代摆渡人。”
近年来,万其珍先后被评为“中国好人”、湖北省道德模范、全国“诚信之星”、首届“中华十大信义人物”……载誉归来,他仍是河边摆渡人。只要身体允许,万其珍仍坚守渡口,一听到村民的呼唤,就像接到命令的老兵一般,“噌”地站起身,解开船绳,起篙撑船。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翟兴波 通讯员 张国帆 熊桂玉 朱扬)
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
凯发k8官网下载苹果客户端的技术支持:荆楚网
投稿邮箱: hbwmwxxbs@vip.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