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岁参军,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。30多年来,他省吃俭用,用微薄的工资累计向灾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30多万元。他就是88岁的老兵张向温。
几十年来,他先后荣获“南鄂楷模”“咸宁市道德模范”“荆楚楷模”“湖北省模范退役军人”“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”等荣誉称号。
前不久,第九届湖北省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发布,张向温在候选名单之列。
张向温在讲述战斗故事
穿上戎装,朝鲜战场保家卫国
1950年,15岁的张向温参军,1951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某部入朝作战。
有一天,美军突然发动攻击,敌机先后四次轮番向阵地狂轰滥炸,全连将士激战两昼夜,守住了阵地。
“张副军长、袁指导员和战友们全部牺牲在阵地上,全连就我一个人活了下来。”老人说到这里,不禁泪水涟涟。“我经常在梦中,见到那些在朝鲜战场上被敌机炸得血肉横飞牺牲的战友们。”
张向温老人回忆起当年残酷的战场上也有开心的时候,那就是随着战争接连取得胜利,经常俘虏“联合国军”,部队里教会战士们“中式英语”: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,你们已经被包围了,快快投降。
回忆起用英文喊话劝降的情形,张老情不自禁地用英语喊话:“surrender quickly!(快快投降)!”
脱下军装,化名“应献”奉献爱心
因在部队表现突出,张向温于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55年,张向温随部队回国,1957年退役被安置到武汉钢铁厂当工人。
1963年,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回到河南老家当起了农民。改革开放后,1984年9月,有关部门为他落实政策解决工作。49岁的他拖家带口从河南老家到湖北赤壁市原蒲圻碳素厂上班,由于患左脚静脉曲张腿脚不便,厂里安排他做仓库管理员、内勤安保。1990年,按待遇政策,张向温可以退休。但他却不愿闲下来,找到厂里负责人说,不要厂里多出钱,要继续为厂里做点贡献,于是他继续义务在厂里当门卫、守仓库。
一直到1996年,他的左腿患了脉管炎导致行走不便,才正式退休。
“应献,是我作为共产党员的姓名。”张向温说。1986年,赤壁市启动重修烈士陵园计划。得到消息后,张向温立刻找到相关负责人,将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280元钱全部捐了出去,而当时他每个月的工资才几十元。
从修烈士陵园捐款开始,张老用捐款方式来回报社会、感恩党和国家。1994年支持三峡工程捐去3000元;1996年支持赤壁新区建设捐3000元;1998年长江中游地区遭受百年未遇的大洪灾,他顶着烈日,拄着拐棍,找到赤壁市防汛抗灾指挥部,将准备住院治疗腿疾的3000元捐献;2008年,四川汶川地震,他次日就汇款6600元,回执单留下姓名“应献”。
为什么留这个名字?张老说,“国家受灾,我是一名共产党员,这种时候应该作奉献,所以汇款人就写‘应献’。”
2021年,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前夕,张向温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,向咸宁市红十字会捐款6万元。他说:“今年是建党100周年,我是一名共产党员,是党养育了我,我愿用一切回报党。”
一张张捐赠汇款凭证,陆续捐出三十余万元,见证了张向温的赤子之心。一张张汇款回执上的“应献”,记载了老志愿兵的爱国情怀。
清贫数十年,最珍视抗美援朝纪念章
在赤壁市二医院外科住院部5号病房,张向温老人从病床边的黑色塑料袋里展示了自己全部的家当:一个老兵视如生命的抗美援朝纪念章。
张老住院前,租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破旧车库里。几乎家徒四壁:一张睡了40多年的单人木板床,一双打着补丁的拖鞋,一条泛白的毛巾,一把像样的凳子都没有。唯一的奢侈品就是一台12英寸的小旧电视。“可以照明又可以看新闻,关键是可以知道国家发生了啥事情。”张向温老人乐呵呵地说。
张向温在病床上也坚持读书看报
周围邻居说,他和女儿平日吃穿十分简朴,餐桌上大多是萝卜白菜和咸菜,煮点稀饭、面条凑合一下。他女儿小时候几次在家吵着想要添条新裙子,都被他拒绝,女儿出嫁,张向温也没有给她置办一件像样的嫁妆。因为从牙缝里省下来的钱,总是第一时间被他捐了出去。张老还经常告诫女儿和身边人,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,咱不能忘记党和人民,要艰苦奋斗,报答国家。
“这些年除了买药,老人家没有买过一件衣服,一套秋衣秋裤补了又补还穿在身上,吃饭就是稀粥馒头,说自己坚持一下,留点钱帮助困难的人。”说起张向温,碳素社区工作人员吴胜华忍不住红了眼眶。
邻居说,自从女儿出嫁,街边的馒头就是张向温的主食。这几年,张老腿病越来越严重,行动越来越困难,女儿一家在外地,无法照顾他,多次劝他找个保姆照顾起居,但每次都被他拒绝。
2007年,张老的腿病越发严重,不能行走,被迫住进养老院。在养老院里,吃住不用操心。谁知他在养老院里住了一年半,又要搬回家。周围的人都不理解,张向温解释说:养老院里费用太贵,我不能积攒余钱,将来无法为国家捐款。社区的馒头店,每天又出现张老一瘸一拐买馒头的身影。
就是这样一位清贫老人,却做出30多年持续捐赠的义举。他说:“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,我还要继续捐款给国家,给需要帮助的人。”
坐轮椅去课堂,只为播撒红色种子
平时,张向温喜欢看书,并做好笔记。病房中,88岁的他每天坚持读书学习,他说:“不学习就要落后,我是老党员,要争当先进。”
每次医院支部主题党日活动,老人就请支部帮忙把学习资料送到病床前他学习,后来医院的党员干部教育活动现场搬到了张老的病房,请张老给党员讲抗美援朝的故事,接受红色教育。
和学生们一起交流
2021年5月8日,经张老再三请求,退役军人志愿者将他连人带轮椅抬到实验中学华舟校区。他说:“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我给孩子们讲讲‘红船精神’,讲讲‘跨过鸭绿江’的故事,让孩子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。”
当张老出现在教室门口时,全体学生自觉起立,响起热烈的掌声。
“同学们,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,你们要好好学习,学习革命英雄,学好本领,将来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!”张老还给学生带来他用1万多元慰问金购买的《红星照耀中国》《闪闪的红星》《抗战往事》等一批红色革命书籍,捐给学校“宏志班”的“红色读书角”。如今红色读书角已更名为:“张向温红色教育小书吧”,激励着每个孩子勤奋学习,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。(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通讯员 陈晨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)
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凯发k8官网下载苹果客户端的技术支持:荆楚网 027-87238963
投稿邮箱:hbwmwxxbs@vip.163.com
"));
发表时间:2023-09-04 来源:湖北文明网
15岁参军,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。30多年来,他省吃俭用,用微薄的工资累计向灾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30多万元。他就是88岁的老兵张向温。
几十年来,他先后荣获“南鄂楷模”“咸宁市道德模范”“荆楚楷模”“湖北省模范退役军人”“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”等荣誉称号。
前不久,第九届湖北省道德模范候选人名单发布,张向温在候选名单之列。
张向温在讲述战斗故事
穿上戎装,朝鲜战场保家卫国
1950年,15岁的张向温参军,1951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某部入朝作战。
有一天,美军突然发动攻击,敌机先后四次轮番向阵地狂轰滥炸,全连将士激战两昼夜,守住了阵地。
“张副军长、袁指导员和战友们全部牺牲在阵地上,全连就我一个人活了下来。”老人说到这里,不禁泪水涟涟。“我经常在梦中,见到那些在朝鲜战场上被敌机炸得血肉横飞牺牲的战友们。”
张向温老人回忆起当年残酷的战场上也有开心的时候,那就是随着战争接连取得胜利,经常俘虏“联合国军”,部队里教会战士们“中式英语”: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,你们已经被包围了,快快投降。
回忆起用英文喊话劝降的情形,张老情不自禁地用英语喊话:“surrender quickly!(快快投降)!”
脱下军装,化名“应献”奉献爱心
因在部队表现突出,张向温于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55年,张向温随部队回国,1957年退役被安置到武汉钢铁厂当工人。
1963年,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回到河南老家当起了农民。改革开放后,1984年9月,有关部门为他落实政策解决工作。49岁的他拖家带口从河南老家到湖北赤壁市原蒲圻碳素厂上班,由于患左脚静脉曲张腿脚不便,厂里安排他做仓库管理员、内勤安保。1990年,按待遇政策,张向温可以退休。但他却不愿闲下来,找到厂里负责人说,不要厂里多出钱,要继续为厂里做点贡献,于是他继续义务在厂里当门卫、守仓库。
一直到1996年,他的左腿患了脉管炎导致行走不便,才正式退休。
“应献,是我作为共产党员的姓名。”张向温说。1986年,赤壁市启动重修烈士陵园计划。得到消息后,张向温立刻找到相关负责人,将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280元钱全部捐了出去,而当时他每个月的工资才几十元。
从修烈士陵园捐款开始,张老用捐款方式来回报社会、感恩党和国家。1994年支持三峡工程捐去3000元;1996年支持赤壁新区建设捐3000元;1998年长江中游地区遭受百年未遇的大洪灾,他顶着烈日,拄着拐棍,找到赤壁市防汛抗灾指挥部,将准备住院治疗腿疾的3000元捐献;2008年,四川汶川地震,他次日就汇款6600元,回执单留下姓名“应献”。
为什么留这个名字?张老说,“国家受灾,我是一名共产党员,这种时候应该作奉献,所以汇款人就写‘应献’。”
2021年,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前夕,张向温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,向咸宁市红十字会捐款6万元。他说:“今年是建党100周年,我是一名共产党员,是党养育了我,我愿用一切回报党。”
一张张捐赠汇款凭证,陆续捐出三十余万元,见证了张向温的赤子之心。一张张汇款回执上的“应献”,记载了老志愿兵的爱国情怀。
清贫数十年,最珍视抗美援朝纪念章
在赤壁市二医院外科住院部5号病房,张向温老人从病床边的黑色塑料袋里展示了自己全部的家当:一个老兵视如生命的抗美援朝纪念章。
张老住院前,租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破旧车库里。几乎家徒四壁:一张睡了40多年的单人木板床,一双打着补丁的拖鞋,一条泛白的毛巾,一把像样的凳子都没有。唯一的奢侈品就是一台12英寸的小旧电视。“可以照明又可以看新闻,关键是可以知道国家发生了啥事情。”张向温老人乐呵呵地说。
张向温在病床上也坚持读书看报
周围邻居说,他和女儿平日吃穿十分简朴,餐桌上大多是萝卜白菜和咸菜,煮点稀饭、面条凑合一下。他女儿小时候几次在家吵着想要添条新裙子,都被他拒绝,女儿出嫁,张向温也没有给她置办一件像样的嫁妆。因为从牙缝里省下来的钱,总是第一时间被他捐了出去。张老还经常告诫女儿和身边人,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,咱不能忘记党和人民,要艰苦奋斗,报答国家。
“这些年除了买药,老人家没有买过一件衣服,一套秋衣秋裤补了又补还穿在身上,吃饭就是稀粥馒头,说自己坚持一下,留点钱帮助困难的人。”说起张向温,碳素社区工作人员吴胜华忍不住红了眼眶。
邻居说,自从女儿出嫁,街边的馒头就是张向温的主食。这几年,张老腿病越来越严重,行动越来越困难,女儿一家在外地,无法照顾他,多次劝他找个保姆照顾起居,但每次都被他拒绝。
2007年,张老的腿病越发严重,不能行走,被迫住进养老院。在养老院里,吃住不用操心。谁知他在养老院里住了一年半,又要搬回家。周围的人都不理解,张向温解释说:养老院里费用太贵,我不能积攒余钱,将来无法为国家捐款。社区的馒头店,每天又出现张老一瘸一拐买馒头的身影。
就是这样一位清贫老人,却做出30多年持续捐赠的义举。他说:“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,我还要继续捐款给国家,给需要帮助的人。”
坐轮椅去课堂,只为播撒红色种子
平时,张向温喜欢看书,并做好笔记。病房中,88岁的他每天坚持读书学习,他说:“不学习就要落后,我是老党员,要争当先进。”
每次医院支部主题党日活动,老人就请支部帮忙把学习资料送到病床前他学习,后来医院的党员干部教育活动现场搬到了张老的病房,请张老给党员讲抗美援朝的故事,接受红色教育。
和学生们一起交流
2021年5月8日,经张老再三请求,退役军人志愿者将他连人带轮椅抬到实验中学华舟校区。他说:“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我给孩子们讲讲‘红船精神’,讲讲‘跨过鸭绿江’的故事,让孩子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。”
当张老出现在教室门口时,全体学生自觉起立,响起热烈的掌声。
“同学们,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,你们要好好学习,学习革命英雄,学好本领,将来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!”张老还给学生带来他用1万多元慰问金购买的《红星照耀中国》《闪闪的红星》《抗战往事》等一批红色革命书籍,捐给学校“宏志班”的“红色读书角”。如今红色读书角已更名为:“张向温红色教育小书吧”,激励着每个孩子勤奋学习,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。(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通讯员 陈晨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)
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
凯发k8官网下载苹果客户端的技术支持:荆楚网
投稿邮箱: hbwmwxxbs@vip.163.com